全國基測、北北基聯測剛結束,接著不到兩個月大學聯考就要上場,每年不論高中或大學的入學考試,絕對是考生家庭中最重要的事,似乎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把「考上好學校」當成「成功」的代名詞,這個想法其實也是許多人活得並不幸福的原因。
前兩天台大應屆畢業班的同學來找我,希望我為即將畢業的同學寫幾句祝福的話,我寫給他們的內容大致是這樣:「不要只做一個令人羨慕的人,而是要做一個令人尊敬的人;令人尊敬的人會把人當成人,而不是把人當成物」。主辦這項活動的那位同學當場就問我:「什麼叫做把人當成物?」我回答他說:「就是不能把人當成只是自己獲利的一個工具」,他接著又問:「人和人之間不是經常必須互相利用嗎?」
由於時間短促,我沒有時間把這個問題做深入的分析,我只能簡單回答他說:「雖然有時候人和人之間必須分工合作,才能促進更好的生活,但是對方不只是我們的工具,還是一個具有尊嚴的存在者。」事實上這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把人當目的而不只是工具」的基本觀點,其實懂得重視別人尊嚴的人,也才能得到別人相同的回報。所以每週來我們家打掃的管家,在她完成工作、離開我們家之前,我們一定不停地說「謝謝」,因為我們把她當成和我們一樣,都是具有尊嚴的存在者。
沒有人希望自己活得沒有尊嚴,但是現在社會普遍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卻和得到尊嚴背道而馳。什麼是好學校?為什麼考進好學校就是好?哲學系為什麼不是好科系、而醫學系卻是?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都是用「錢」途衡量,所以我常說:「大學聯考排行榜就是賺錢潛力排行榜」!由於這種物化的價值觀普遍深入社會人心,所以在待人接物上,自然也把人當「物」看待。
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彌勒曾經說過:「寧願是一個不滿足的人,也不願是一隻滿足的豬;寧願是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也不願是一個不滿足的儍瓜」。因為對人而言,只有獲得物質上的滿足並不能使人感到幸福,人有高等官能,所以人的幸福必須包括精神上的滿足,那就是活得有尊嚴感。另外一個哲學家提出一個思考實驗:奧地利知名作曲家海頓精彩一生,卻活不到八十歲,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海頓的一生,還是當卑微的牡蠣卻可以活一千萬年?大概沒有人選擇當牡蠣,因為生命不必長,卻一定要精彩。
除了基本生存物質的滿足之外,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關懷和愛,而這些只有人才能給。即使擁有豪宅、名車,當你寂寞或痛苦時,這些東西都不能給你任何一絲的慰藉;也許你需要的,只是一個願意真心陪伴、默默傾聽你訴苦的朋友。然而當你把所有人都當成物時,別人也會用物的方式回應你,結果是你自己也變成了物。因此有一位當代哲學家說:我們可以做一個像人的人,也可以做一個像物的人,這一切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先對別人付出尊重、關懷和愛,換句話說,我們有沒有先把別人當成人。因為尊重、關懷和愛,才是構成人之所以為人的元素。
陳樹菊沒有讀什麼書,也不是很富有,卻捐了一千萬元;比爾蓋茲沒有讀完大學,不但發大財,而且成為全世界慈善捐款(八千億台幣)最多的人。我們與生俱來的智商、長相、省籍、性別,不是自己決定的,但是我們要不要活得令人尊敬、做一個像人的人,則完全可以自己決定。(人間福報, 2011.5.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