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重新建構一個令人感動的社會

最近新聞局為慶祝李行導演八十大壽,舉辦一項「李行八十/電影六十」的活動。李導演對台灣電影的貢獻應該是無人出其右,只可惜這項活動並沒有引起社會太多的關注。我因為應邀參加圓桌論壇,所以重新觀賞李導演的作品,李導演的「健康寫實」電影中,刻劃的都是我個人成長所經歷過的台灣,內容親切、溫馨感人,對照現階段台灣社會的人物面貌,令我感觸良多。
 
  過去的台灣,是一個物質匱乏、人民生活普遍貧窮的社會,但是卻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充滿關懷和愛的社會。李導演作品中描繪許多小人物,像「養鴨人家」的林老頭、「早安台北」的唐風,這些人沒有讀很多書,不會講大道理,但是他們的表現令人動容。
有人認為李導演所捍衛的是傳統的倫理道德,這個說法不算錯,但並沒有掌握真正的精髓。李導演的作品不論描繪親情、愛情、友情,都存在一些令人感動的元素,這些元素與其說是傳統的倫理道德,不如說是共通於人性的核心價值。「愛具有動人的力量」,這個應該是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愛」是忘了自己只有他人;「愛」是付出而不是佔有,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只要展現真愛,應該沒有人不被感動的。每一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令人感動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其實不難實現,李導演提供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用愛相對待。
民國九十六年經建會委託一項「國人快樂分數」調查,在這項調查中,表示自己快樂的人只有十分之一,如果和不丹相比,雖然不丹的國民所得只有我們的十分之一,但是不丹人民有97%表示自己快樂。如果從李導演的邏輯來看,國人不快樂的原因也很簡單:我們忘了以愛相待。當前台灣社會功利主義瀰漫,個人主義、自私自利當道,政治上缺乏包容和寬恕,人和人之間充滿衝突、對立和仇恨,這樣的社會不快樂,原因不是物質匱乏,而是心靈匱乏。
以陳水扁總統家庭為例,這是一個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的案子,照理應該尊重司法的審判。可是太多的恨意使得許多人對阿扁家庭存有報復心態,加上媒體的逼迫,即使完全無辜的趙詡安,都無法逃避惡意的眼神。一個人犯了錯,當然應該受到公正的制裁,但是媒體、名嘴的過度審判,難道不是在製造一個充滿仇恨、報復心態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人怎麼可能會快樂?
「愛」不需要高學歷、高智商,更不需要家財萬貫,沒有一個人沒有能力付出愛,關鍵在於有沒有心,有心就有愛。我們這個社會只要多用愛和寬恕原諒別人的過錯,就可以營造一個簡單、動人卻持久的幸福社會。
李導演所要傳達的信念永遠不會過時,只有那些只在乎創新、只講技巧,而忽視人性核心價值的作品,才會被另一波的創新浪潮所取代。人的物質成果一日千里,但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卻亙古不變。李行導演為已經台灣社會保留一些人類永恆的元素,值得我們向他致敬!(98.7.17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