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仇恨到此為止


陳水扁總統在選前最後一夜高喊:「希望明天投票後,我們要停止仇恨,用愛與和平守護台灣!」開票前,我不太相信陳總統對化解社會的對立和仇恨具有誠意,因為他以前也說過類似的話,而每到選舉,挑起仇恨的幾乎都是他。但是隨著民進黨立委選舉慘敗、阿扁辭去黨主席,今後失去舞台的阿扁,應該沒有能力再呼風喚雨,也許我們的社會,從此真的可以擺脫對立和仇恨的夢魘。

  這次選舉結果幾乎跌破所有人的眼鏡,選前藍軍不敢過度樂觀,因為他們擔心阿扁的激情演出,可能會對綠軍支持者還具有催票的魔力。但事實證明,多數人民已經看穿阿扁的把戲:再好的口才和選舉伎倆,也無法掩蓋執政不力這個鐵的事實。
台灣這八年的政治發展,幾乎決定在阿扁一個人,而他的性格使台灣的民主走了許多寃枉路。阿扁習慣批評別人,卻不習慣被別人批評,由於執政不佳,在野的批評接踵而至,所以阿扁必須「罵回去」。八年來,我們最常在電視上看到的是「罵人的總統」。一個喜歡罵人的總統,會誤導人民以為「民主」就是吵架。尤其2006年當他面對貪腐質疑時,不惜用激化的意識型態保護自己,把所有反對他的人都當成欺負「台灣」,造成社會嚴重的兩極對立,仇恨從此深化。
「台灣」不是一人所有,更不是一黨的專利。阿扁即使宣佈下台,一句「台灣不能輸」仍然在誤導台灣的民主發展,難道國民黨贏了就是「台灣輸了」?難道支持國民黨的人就不是台灣人?這種把「台灣」據為己有的想法,其實是「一元」心態,和自由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多元包容」完全抵觸。因此阿扁似的「民主」其實是反民主,民主社會公民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和不同想法的人和平相處。
如果一個社會所有的人想法都一樣,一定不是一個自由的社會,因為只有威權社會透過威脅或武力,才可能統一思想。慶幸的是,台灣真的是一個自由社會,因為人民的想法確實充滿差異。一個多元歧異的社會,意見不同的爭論,目的是為了更瞭解彼此、更知道對方的需求、以便達成更好的決策。爭論是為了合作,而不是撕裂。所以生活在多元自由的社會,公民必須學習容忍、尊重,才可能避免仇恨。
在這塊土地上,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的支持者,都是禍福與共,沒有人存心「唱衰台灣」,不同的只是「愛台灣」的方法或主張而已;沒有人可以宣稱自己的主張才是百分之百正確,除非以為自己就是神。一個具有「自由主義心靈」的人,會把社會上任何一個想法不同的人,都當成合作而不是仇視的對象。
選舉的輸贏是民主政治的常態,民主不只是投票,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只有當我們的人民,普遍學會和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交朋友,我們的仇恨才會停止,我們的民主才真正成熟!阿扁終於放下了,現在是我們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