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時論 - 《天下》為公了沒?


六月二十九日晚上參加《天下雜誌》創刊三十週年紀念音樂會,心中既感動又感慨。感動的是,殷允芃女士對這塊土地的愛。殷女士在中美斷交那年,思索自己如何愛這個國家,毅然離開《紐約時報》的記者工作,創辦《天下雜誌》,三十年來深入台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報導令人充滿希望的一個個生命故事。尤其當台灣面臨困厄時,《天下》呈現的是:許多小人物堅苦卓絕、屢仆屢起的堅忍,它讓處於悲觀情勢時的台灣人,看到台灣的生命力以及進步的活水源頭;它永遠從正面思考分析台灣的未來,這不止激勵民心,也讓失望的人看到希望。

在音樂會的紀錄片中,一再強調的精神是:讓這塊土塊美麗,而晚會呈現的方式蘊涵著使台灣更美麗的方法是:全島人民不分族群、黨派、性別,共同擕手合作。殷女士三十年來的理想和作為,和那些天天把「愛台灣」掛在嘴邊,並用自己的標準羞辱同胞的人相比,人格高下何止千里。

令人感慨的是,台灣民間社會洋溢著草根的芬芳、人情的溫暖,而影響社會最重要的政治領域卻是政客充斥、機關算盡。當代美國最著名的哲學家羅爾斯曾經說過:「政客在乎的是下一次選舉,政治家關心的是下一個世代,哲學家關心的是永恆的未來」,我們不敢期待政治人物以哲學家自許,但是應該可以要求他們以政治家為目標。可惜的是,枱面上的政治人物幾乎都是以政客為典範,所以即使口裡喊著的是「台灣人民的未來」,心裡算計的還是這可以換來多少選票。

尤其令我遺憾的是國民黨,現在的國民黨員似乎很少想到,《天下雜誌》的精神最應該呈現在國民黨員身上。有一次我應邀到一個扶輪社演講,講完後社員問我一些敏感的政治問題,其中一個是我是藍還是綠,我回答他們:我是孫中山的信徒。身為四十年的國民黨員,我一直以孫中山的信徒為傲。如果執政的國民黨能念茲在茲孫中山的創黨精神,絕對不可能想把國民黨變成只是選舉機器。政黨成為選舉機器,就是沒有靈魂的政黨,它能號召什麼樣的同志?

孫中山最令人感佩的就是「天下為公」,從政不是權利,而是一份深層的責任。俗話說「人在公門好修行」,但其實也好造孽,因為政治人物的小小作為,對人民卻是大大的影響。一場水災三人死亡,對官員是一個小災難,但是它代表的是三個家庭的悲劇,對受難家庭而言,這是一場大禍。是為了積德還是造孽而從政,值得政治人物三思。

看到《天下》的表現最令人難過的是:這個社會似乎是「有心者無力、有力者無心」。善良的人不在其位,他們對這塊土地的灌溉,只能點點滴滴慢慢累積;但是這些累積卻可能被政治人物一夕花光。也許我不應該這麼悲觀,總會有一些政治人物以受人尊敬、而不只是令人羨慕的政治家為目標吧!或者等人民覺醒了以後,想要迎合人民的政客,也必須表現得像政治家,才能討好選民。(蘋果日報, 2011.7.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