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在南澳山區墜崖身亡,熱愛登山的他,因為迷上日據時代少女沙韻的故事,一直在尋找沙韻回家的路,甚至將這個過程寫成一本書,最後卻為了這個夢想而付出生命的代價。從媒體批露,林克孝平常的為人處世受到熟識者的普遍敬重,一個受人肯定、愛家、愛社會的人,英年早逝,不只是親朋好友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
不喜歡登山的人一定很難理解林克孝的行為,一個社會地位高、薪資優渥、家庭生活美滿的人,為什麼要冒這種險?即使喜歡登山的人,可能也不會因為一個感人的故事,而執著到如此癡狂的地步。儘管林克孝最後並沒有實現他的夢想,並且因此而喪失生命,然而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一定是精采的。
其實人一生下來,就注定死亡,生存就是走向死亡的過程,沒有一個人是例外,而且何時是人生的盡頭,也不是任何人可以自己掌握,所以我常對學生說:「你們比我年輕,不一定比我晚死;得意不要高興,失意也不要難過,因為不論得意或失意,最後都是『死』路一條」。人生最需要在乎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走向死亡,也就是說,我們最應該關心的不是何時死、如何死,而是如何活。
哲學家經常用思考實驗的方式探索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一生,你想當奧地利作曲家海頓,還是生命可以無限延伸的牡蠣?海頓活七十二歲,一生成就非凡,還是你要當牡蠣,生命雖平淡無奇,卻可以活一萬歲?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彌勒問過同樣的問題:“你想當一個不滿足的人,還是一隻滿足的豬?當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還是滿足的儍瓜?”
相信絕大多數理智清明的人,都希望不只是活著,而且要活得精采,牡蠣壽命雖長,卻無意義;豬雖然吃飽睡足,但飽食終日並不能給人帶來深層的喜悅和幸福,因為人還有高等官能,所以需要精神上的滿足。王曉民十七歲被撞成植物人,一直到她過世,躺在牀上的時間將近五十年,這五十年只是活著而已,多活這五十年對她或對你有意義嗎?
我雖然不認識林克孝,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活得很積極、充實,因為他的生命有一個方向,我們可以說他人生有夢、有目標,也可以說他為一個理想而活,而不只是為活而活。事實上任何一個人想要活得不一樣、活得有價值、活得有意義,生命一定要有夢,在圓夢的過程中走完一生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比較沒有茫然、徬徨、焦慮的時刻。從這個角度來看,林克孝的一生其實是踏踏實實地活過。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這個世界上哪一個人沒有夢?年輕人夢想找到一個穩定高薪的工作、早日找到美嬌娘;中年人夢想買得起豪宅、高級轎車;老年人夢想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但是這些不是我所謂的夢或理想。當代倫理學者辛格說過,人生一定要有目標,而且這個目標一定要超出自己以外,因為一個只侷限於自己的目標,不會產生多大的意義。對別人有用,生命才會有價值,一個一切只為自己的人,很難感受到生命的酣暢淋漓,更抓不住生命的意義。自古以來令人感動的故事,都是故事的主角為別人犧牲或付出。
羅馬帝國時期的哲學家塞內加曾經說過:“所有人都想要過一個幸福生活,但是當到了分辨什麼使得生活幸福時,他們的視野就模糊了。達成幸福是很困難的事,一旦你迷了路,越充滿活力地往前衝,幸福就離你越遠;當你走的路是相反的方向時,你自己的速度就是你和自己的目標增加距離的原因。”
朋友們,當你有點空閒時,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活對方向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