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時論 - 錢買不到幸福


聯合報報導,企業界人士打算邀請不丹卸任官員來台,為台灣找回「幸福」的氛圍。這些企業家的用心值得稱許,但作法值得商榷,因為他們把「幸福」問題過度簡化。

2006年英國學者針對全世界幸福調查的研究顯示,最幸福的國家是丹麥,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喜馬拉雅山下的小國不丹,排名第8。根據《商業周刊》的報導,不丹追求的是快樂成長力,而不是經濟成長率,不丹人民每年的平均所得是1400美元,但是97%的人表示自己快樂。
也許這就是企業界人士想向不丹取經的原因,但是他們忘了聯合報去年五月十九日的的另一則報導,2011年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只有41﹪的人稱得上快樂。為何短短六年不丹人民的快樂指數下降了一倍以上?不丹總理接受訪問時表示,這是經濟富裕帶來物欲增加,使人民逐漸背離傳統價值觀的結果。而2006年的不丹人民為何比較快樂?當時不丹的內政部長表示:「真正有品質的生活,不是生活在高物質享受的地方,而是擁有豐富的精神層面與文化」。
不丹不再快樂了,原因是經濟發展。諷刺的是,台灣卻把經濟發展當成惟一最重要的事。如果有錢能夠保證幸福,台灣目前最幸福的人應該是全台首富的蔡衍明,而且我們也可以按照財富,將全國人列出一張「幸福排行榜」,但這顯然是荒的謬。
台灣曾經有過幸福的氛圍,那就是蔣經國先生執政時期,蔣經國先生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但是經濟奇蹟和社會幸福感之間的關係,重點不是經濟,而是「奇蹟」,在一個高度經濟發展的階段,蔣經國同時創造了一個貧富差距最小的社會,那才是「奇蹟」。這個奇蹟才是當時台灣社會普遍洋溢著希望,人民充滿自信和幸福感的關鍵,當時的國民所得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但人民活得比現在幸福。只顧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正義,造就了今天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相對剝奪感增加,社會充滿對立、仇恨和不安,所以家家戶戶不是鐵窗就是保全,台北市的每一條街道處處佈滿了監視器,道德低落、犯罪率上升,這樣的社會怎麼會幸福?
企業界人士如果真要取經,對象應該是丹麥,丹麥不但是全世界最幸福國家,而且也是一個經濟發展成熟的國家。丹麥為何能做到?丹麥人民平均稅率約4050﹪,當記者在街頭訪問丹麥人民,為何願意繳那麼高的稅時,受訪者表示,他不願意看到路上有一名窮人。相對的,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台灣有錢人繳稅的比例並不高,2005年的40名巨富中,有8人一毛錢都不必繳。有錢人拼命設法節稅,窮人三餐難繼,這樣的社會怎麼可能會有幸福的氛圍?
幸福的關鍵在人民的品德和價值觀,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指出,倫理學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應該怎麼活?他認為,忽視道德就是忽視幸福最穩定的必要元素。一個只重視金錢、缺乏深思、不重視哲學的社會,很難找到通往幸福的鎖鑰,因為只有錢,絕對買不到幸福。
(聯合報,2013.1.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