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不民主的民主紀念館


教育部決定拆除「大中至正」的動作,顯然造成為社會對立的另一個引爆點。「中正紀念堂」改成「台灣民主紀念館」會引發爭議,顯然是可以預見的,在一個真正自由民主國家,這種爭議本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因為「爭議」本來就是自由、多元社會最重要的特徵,只有威權國家才能統一思想。

    教育部以為「大中正至」改成「民主紀念館」比較民主,所以用封館的方式達成其目的是合理的。但事實上這樣的舉動,正凸顯出政府對民主的無知。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在於:不同意見的溝通、商議、甚至妥協,如果人們之間的歧見還是無法化解,最後只好採取投票的方式決定。教育部對於拆除「大中至正」這件事,完全不理會反對者的聲音,而採取各種取巧、蠻幹的手法。用這種不民主方式打造出來的「民主紀念館」,其實是對「民主」最大的諷刺。難道「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大會堂」因為有「人民」兩個字,就等於民主嗎?最不民主的國家,最常用「民主」合理化自己的作為,阿扁和教育部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也可以印證這個道理。
阿扁和教育部基本上認為,他們的想法就等同於民主,反對他們的人就是不民主,換句話說,他們的主張就是「民主」與否的標準。稍微對民主政治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想法的人其實是排他、威權、反民主的,因為成熟的民主人會打開自己的胸襟,傾聽不同的聲音,任何決策用比「理」而不是比「力」為依據,甚至如果覺得別人的想法比較有道理,也願意改變自己原來的主張。因此成熟的民主性格是具有自由、開放的心靈,而威權心態則是封閉、不容質疑的,因為「我就是民主的量尺」、「我就是真理的化身」。
真正關心民主政治發展前景的人,不會太在乎「大中至正」要不要拆,但是關心政府如何做成這個決策,因為民主政治最重要精神就是展現在決策的過程。哲學家一向不太信任民主政治,柏拉圖認為民主政治是暴民政治;盧梭則認為民主政治只適合於神的國度,除非人民有高度的道德;約翰彌勒則擔心民主政治會變成多數暴力。基於憂心民主政治可能的弊端,當代學者提出審議民主的概念,目的就是希望民主決策的過程更為理性,更能真正傾聽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弱勢的聲音),如果用審議民主的標準,這次政府的作為,民主分數絕對是不及格的。諷刺的是,教育部身為教育主管單位,所作所為完全是錯誤的民主示範。
教育部主秘居然大言不慚要當郝市長的法律家教,卻不知道自己的民主素養才需要家教。一個學法律的,玩弄法律充當行政部門的打手、奴僕,完全把司法獨立的尊嚴置於粗俗的政治下賤踏,這應該是對法律人最大的羞辱吧!
我們需要的是高尚的民主,把每一個人都當成人的民主;我們唾棄把不同意見者當成敵人,任意仇視、羞辱的假民主。一塊用封館才掛得上去的「台灣民主紀念館」,像是靠戒嚴才出得來的東西,這樣的招牌有民主價值嗎?
民主國家的總統是全民的總統,為了討好一部分人民,故意做一些讓另一部分人民傷心、難過、憤怒的事的總統,是不合格的總統。總統不但有責任照顧投票給他人,也有責任照顧沒有投票給他的人,這才是民主,阿扁懂嗎?(12.7.2007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