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七位院士聯署支持謝長廷,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是民主國家人民的基本權利,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由於他們和李遠哲一樣,不是單純表達自己支持的對象,還藉著學術光環,發表似是而非的政治見解。這種「撈過界」的言論,不但誤導選民,也違反「術業有專攻」的學術道德,有必要加以駁斥。
這七位院士的專長都不是政治理論,他們對於民主政治的素養,其實不會比一般人民高明多少,最多只具有報章雜誌報導的「普通常識」而已。就像李遠哲一樣,他們挺謝的理由是:「民主需要制衡」、「不能讓國民黨一黨獨大」,這完全是民進黨的語言,根本就經不起理論檢驗。
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是「法治」而不是「人治」,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導致人民的幸福過度依賴「聖君賢相」,民主政治採「分權」的概念,透過制度的設計,使權力分散、彼此節制。西方社會的兩院制、三權分立,或我國的五權分立,基本原理都是避免權力的專擅。所以所謂「制衡」是指制度上分權的設計,和政黨國會席次的多寡無關。七位院士、李遠哲、李登輝的「選謝長廷制衡國民黨」的說法,根本是無稽之談,如果謝長廷當選,國民黨的立委恐怕閙得更兇,到時候謝長廷用什麼方法節制他們?民進黨在野時的少數,就可以在立法院鬧得滿城風雨,當時多數的國民黨都無可奈何,如果謝長廷當選,一個極少數的政府又如何約束多數的在野黨?
根據這些院士的主張:國民黨贏了立法院,總統就應該選民進黨,這樣才不會「民主倒退」。如果這個說法成立,我們似乎應該訂定一個法規,一旦某一個政黨的國會席次超過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總統就不用選了,直接由另一個政黨來擔任。這個邏輯顯然是荒謬的,沒有一個先進民主國家會有這樣的規定,因為民主國家最後的決定權在人民,人民的決定不論結果如何,就是民主。
更何況民進黨一再強調其執政不力的原因是「朝小野大」,所以上屆立委選舉時,民進黨爭取選票的主訴求是「讓政府好做事」。現在國民黨已經在國會取得絕對優勢,如果謝長廷當選,勢必「朝更小野更大」,根據民進黨的邏輯,未來四年的政府不就注定要癱瘓?如果謝長廷及民進黨真正愛台灣,他應該退選,因為這樣「政府才能好做事」。
如果「制衡」是指制度,「監督」則涉及人。由於行政權獨大,需要在野黨強有力的監督,所以如果馬英九當選總統,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國會絕對少數的民進黨可能無力監督。但是民主政治有它的內在邏輯,克服這種一黨可能濫權的方法是:定期改選。因為必須定期改選,想要繼續執政的政黨,就不敢濫權。由於我們的制度已經符合「制衡」的精神,所以人民在投票時要考慮的不是制衡,而是「需不需要換黨」。內閣制的國家只要國會選舉佔多數的政黨,就「整碗捧去」,集行政和立法權於一身,它們不擔心「一黨獨大」,原因就是「定期改選」。多數黨「整碗捧去」就是全面負責,做不好再換人。民主政治可以承擔選錯人、政黨獨大的風險,因為定期改選讓人民擁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人民永遠是最後的裁判,這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真義。
以目前我國的政治文化,如果謝長廷當選,最可能產生的結果是:朝野政黨惡鬥四年。與其如此,不如讓國民黨負全責,做不好再換黨執政。那些研究化學、數學、醫學的院士們,你們可以不同意這個想法,但是請用政治理論的專業說服我,院士不是什麼都懂吧!(蘋果日報, 9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