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多元的迷思-談孫中山的紀錄片


建國百年籌拍的孫中山紀錄片,最近在社會上引發爭議。出資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紀錄片會跳脫過去把政治人物神格化,文建會的主旨是要從多元史觀解讀國父,但一定會忠於史實。許多人認為孫中山先生有很多面貌,自由社會應該尊重多元的聲音,呈現一個去神格化、平凡的孫中山,會使孫中山更貼近民眾。這個說法似乎很合乎自由社會的精神,但其實似是而非。

    如果這個紀錄片是私人出資籌拍,創造自由本來就是自由國家的基本自由之一,沒有人可以干涉創作者要如何描述孫中山。就像言論自由一樣,即使是錯誤的言論,只要不涉及誹謗,沒有人可以禁止這樣的言論。但是如果紀錄片是由國家出資,它已經脫離創作自由的範圍,而是屬於公共政策的議題,所以必須接受全民的監督和檢驗。因此對於該紀錄片應如何拍攝,並不是製作者自己說了就算數,理論上拿納稅人的錢做事,就必須得到納稅人的認可,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美國當代自由主義大師羅爾斯,在他的著作中區分簡單多元和合理多元,所謂簡單多元就是有很多種不同的主張,但是這些主張中有些可能是假的或不合理的。自由社會最重要的是合理多元,也就是經過理性批判、檢驗和篩選之後,所剩下的主張不只一種。換句話說,多元並不就是好的,要看是什麼樣的多元,經得起理性檢驗的多元,才是值得讚賞或尊重的多元。
只要「忠於史實」,就可以多元呈現孫中山?小時候讀過一個瞎子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不同部位的人,對於大象像什麼,都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說大象像水管(因為他摸到大象的鼻子);有的說大象像扇子(因為他摸到耳朵);有的說大象像一道牆(因為他摸到軀幹)。雖然這些說法都是根據某些經驗事實,但是用其中的任何一種說法描述大象,都不合理、也不正確。同樣的道理,如果拍攝美國總柯林頓的紀錄片,創作者當然可以只描述柯林頓的風流韻事,這樣完全符合「忠於史實」的標準,但是柯林頓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緋聞嗎?用緋聞呈現柯林頓,也許可以讓他很平凡、很接近民眾,但是用這個角度概括柯林頓的一生合理嗎?
任何創作者對自己所要呈現的東西,都可以有主觀的圖像,如果是私人創作,任何人都應該尊重他的想法,但是如果創作經費來自政府,情況當然不同,個人主觀的想法既要全民買單、又要人民尊重他的自主性的要求,完全不合理。如果孫中山紀錄片的製作人希望在孫中山不平凡的一生中,也呈現出平凡的一面,絕對可以被社會大眾接受;但是如果只呈現平凡的孫中山,卻忽略了不平凡的孫中山,這就是假多元之名,扭曲一個人較完整的全貌,就像把緋聞視為柯林頓一輩子最重要的事件一樣的不合理。
我反對的不是多元,而是不合理的多元。孫中山只有一個,製作者心目中的孫中山不一定最忠於真實的孫中山,我曾經研究過孫中山的思想,有理由相信:不平凡的孫中山絕對比平凡的孫中山更接近真實的孫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