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先生在貴刊發表的「藍營大老在想什麼」,所言雖然有些道理,但是卻沒有掌握問題的核心。陳雲林來訪引發藍營茶壺裡的風暴,對馬英九而言,它所凸顯的絕對不是「大老不識大體」或「大老很難侍候」的問題,而是執政實力或能力的問題。
李登輝剛取得執政權時,國民黨的大老,如林洋港、李煥、郝柏村,個個都擁有行政職位,有權有勢,可是最後都被李登輝一一「繳械」。有人認為這是李登輝手段高明,但這只對了一半,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李登輝執政受到台灣多數人民的肯定。政治講求的是實力,民主政治的實力就是人民,如果執政者嬴得民心,不但雜音不敢出現,即使出現也無法對執政者構成威脅。
馬英九甫當選總統之際,聲望如日中天,而國民黨的大老沒有一個人擁有政治權位,所以馬英九的人事安排,幾乎由他一手主導,沒有人敢於置喙。可惜的是,馬英九一年多來的執政,民意支持度一路下滑。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如果一個人體質虛弱是百病叢生的原因,則執政成績不佳、政治實力減弱,內部的不滿聲浪增強,似乎也是極自然的事。所以馬英九最大的問題不是大老,而是自己。如果遇事只善於檢討別人,而不會反省自己,將來令人藍營支持者憂心的,恐怕不是馬英九能否連任的問題,而是藍營會不會有分裂的危機。
政治不只講求實力,某種程度也是一種藝術。尤其民主政治的執政權絕對不是靠一個人就可以取得,所以分享權力有時候不但是必要,其實也是一種保險策略。一個大權獨攬的人,雖然可以充分享受權力的滋味,但這也代表決策的成敗必須由自己一人承擔,馬英九現在所面臨的處境其實就是如此。分享統治權,等於分攤政治責任。所以一切一肩扛的政治人物,不能怪同黨扯後膸,因為你的路線並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同,他們有時候反而必須扯後膸(譬如美牛事件),才能得到選民的肯定。
以傳統儒家為基礎、強調敬老尊賢的台灣社會,「大老」可能會有「老大」心態,幾乎是一件很難避免的事,民進黨的「天王」情節,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歸根究底,如果執政得到民眾的肯定,即使對待大老們不夠細膩,他們只敢怒卻不敢言;但是當執政不佳時,聽聽別人的聲音,用別人覺得被尊重的方式尊重他人,不但可以解消內部怨氣,說不定可以為自己找到一條活路。
台灣政治場域充斥著放話、權謀,甚至敵視、仇恨,這一切都因為政治人物普遍缺乏恢宏的格局和理想,說穿了就是把「政治」當成個人權位的競技場,而忘了政治的最初目的是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所以即使在同黨之內也排除異己,結小黨營小私,有權者不問:「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只問:「我喜歡什麼樣的人?」最後只剩下一種聲音,變成一個腦袋治國。其實這才是馬英九的危機!(98.12.29.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