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誰才是「正藍」?

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和花蓮縣長傳崑萁互爭「正藍」,金溥聰指責傅崑萁是「假正藍」,傅崑萁說要用選票證明自己才是「正藍」。到底誰才是「正藍」?

 最簡單的說法是:國民黨是「正藍」,親民黨或新黨只能稱「泛藍」。但是這個說法許多藍軍的支持者不會同意,因為如果根據這個定義,李登輝擔任國民黨主席的時候,反對他就不是「正藍」,所以趙少康和宋楚瑜不是「正藍」,因為民國八十四年趙少康在台北市挑戰國民黨提名的黃大洲、民國八十九年宋楚瑜和國民黨提名的連戰對抗。但是李登輝後來的表現,幾乎全國人民現在都會同意:李登輝不是「正藍」,也不是「泛藍」,即使他在當國民黨主席時,只能稱為「藍皮綠骨」。
從李登輝的例子來看,具有國民黨籍不一定就是「正藍」,即使現在,很多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其實也可以歸類為「藍皮綠骨」。甚至有人會更進一步認為,親民黨和新黨都是因為反李登輝而出走,所以這兩個黨才是「正藍」。無論如何,具有國民黨籍不等於「正藍」,應該是藍營支持者普遍可以接受的,因為許多的藍營支持者根本沒有黨籍,但是他們反而比隨時遊走藍綠的政治人物還要忠貞。
如果具有國民黨籍不等於正藍,那誰才是正藍?我認為「正藍」不只是一個標籤,而是一種理念或理想,所以必須回歸到孫中山先生創黨的精神。如果以現在台灣的處境,我認為可以用兩個指標檢驗政治人物是不是「正藍」:
一、捍衛中華民國:國民黨的孫總理創建「中華民國」,所以捍衛中華民國才是堅持正統國民黨的理念,才是正藍。民進黨對「中華民國」沒有好感,甚至處心積慮要消滅它,所以當然不是「正藍」;許多國民黨員在國家認同上和民進黨幾乎接近,所以是「藍皮綠骨」。
二、「天下為公」:國民黨曾經有過光榮的歲月,因為那時候的黨員願意拋頭顱灑熱血,目的都是為了人民、國家;國民黨也曾經是羞辱的代號,因為那時候的國民黨和「黑金」糾纏不清。為公或為私就是榮耀和沈淪的分野,所以「天下為公」才是原始國民黨的黨魂和黨德。孫中山早年習醫,為了革命出生入死;民國成立當上大總統,為了大局安定而讓位給袁世凱。孫中山表現的是一個令人敬佩的政治家風格:從政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計較個人名位。因此忘記孫中山政治理想的國民黨員,嚴格地說不能算是「正藍」。
如果一個政黨只想「嬴」而不講理念,將不再成為「黨」,也會因此而失去「同志」,因為只有理念相同的人才能成為同志。俗語說:「人在公門好修行」,因為任公職比較容易為民造福。如果從政只謀私利,只以「私」人好惡進行「公共」決策,不但背離孫中山的精神,也可能變成「人在公門好造孽」。國民黨內握有掌柄者還有幾個人記得孫中山的理想?泛藍支持者逐漸失去熱情,是不是因為「正藍」已經慢慢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