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時論 - 幸福指數

最近有兩則新聞,在乎人、關心人的人一定會生氣。有一名家住帝寳大廈的貴婦,平日穿戴千萬元的衣飾,卻欠繳收數十萬元;另一則是藝人大S公開表示,一萬元以下的鞋子非常便宜。我們社會有人拾荒過活,有人收入微薄三餐不繼,全世界每年就超過五百萬的兒童因為飢餓而死亡。兩相對照之下,這些貴婦名媛的作為,冷血得有點匪夷所思。

然而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不難發現,名媛貴婦的價觀、政治人物經濟掛帥的施政口號、一般民眾普遍唯利是圖的想法,其實若合符節。也因為這種功利現實的價觀,衍生當前許多病態的社會現象。也許有人認為,當前社會流行的功利主義價觀,最需要負責的就是那些曝光率高的演藝人員、政治人物,他們的言行帶壞了社會大眾;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追星族,怎麼會生明星?如果沒有人民的選票,怎麼可能造就政客?

羅馬帝國時期的哲學家塞(Seneca)曾經過:“所有人都想要過一個幸福生活,但是當到了分辨什麼使得生活幸福時,他們的視野就模糊了。達成幸福是很困難的事,一旦你迷了路,越充滿活力地往前衝,幸福就離你越遠;當你走的路是相反的方向,你自己的速度就是和自己目標增加距離的原因。”如果用塞加的法,在尋找幸福這條路上,台灣當前的主流價觀,就是迷失了方向。

如果問五十以上的人, 現在物質富裕超過以往十倍的台灣人,有沒有比過去貧窮時期的台灣人活得快樂,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美國從一九五O年代到現在,國民所得已經翻了好幾倍,但是歴年民意調的結果顯示,表示自己快樂的人,永遠只有三分之一,可見經濟成長和幸福感並沒有成正比。

過去的台灣,睡覺不必關門;孩子放學晚到家,家人不會擔心;走在夜路怕碰到的是蛇而不是人。現在的台灣,都市中的家家戶戶都需要鐵窗;街道上到處都裝設監視器;夜歸女子在黑暗巷弄,最怕碰到的是人而不是蛇;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多過於互信。經歴過從貧窮到富有的台灣人,應該普遍發現,我們的社會多了銅臭味,卻失去人味,現代人生活中失去以往的安心、自在。

事實上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錯誤的觀念:只要經濟發展,生活就幸福美滿。也因為這個迷思普遍深入民心,造成爭名逐利的社會風氣和功利主義價觀,但是國民所得增加,真的就提升幸福?如果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國民所得列出一個幸福排行榜,最有錢的人最幸福,但這對是荒謬的。

日本的經濟財政大臣古川元在本月五日宣佈,日本政府將進行“幸福指數”調,今後將以“國民總幸福量”(GNH)取代“國民生毛額”(GDP),這顯然是不丹國王伉儷到日本訪問生的影響。不丹的國民所得遠不及日本,但是日本每年有三萬人自殺,幸福程度顯然不及不丹。根據2006年英國學者針對全世界國家的調顯示,不丹在全世界幸福排名第八,不丹人民有97%表示自己快樂,而且不丹的留學生有99%學成歸國,不丹重視的是快樂成長力,而不是經濟成長率。

把幸福簡化成經濟成長率,就是把人性簡化和物化,因為構成人類幸福的條件不是只有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而只重視物質而忽略精神富裕的人,則是偏離通往幸福的軌道。名媛貴婦令人羨慕,卻不會令人尊敬;有錢不是壞事,但關鍵在懂得如何使用金錢。 光鮮亮麗的外在,往往只是掩飾在的空洞和匱乏,這種人其實是可憐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活。懂得付出、關懷,才懂得增加自己存在的價,而這種人才真正掌握幸福的方向。
(人間福報2011.12.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