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時論 - 靠經濟,難有歴史定位

        從目前財經內閣、府院改組的人事更迭來看,馬總統拼歴史定位的團隊似乎很難克竟其功。

        經濟掛帥一直是國人的迷失,以為只要經濟好了,人民就比較幸福,這樣的想法其實過度簡化人生。根據英國學者在2006年的調查顯示,國民所得只有我們十分之一的不丹,全世界的幸福排名第八,在這項調查中,我們排名68。去年年底不丹國王到日本訪問,日本的經濟財政大臣對外宣佈,日本政府將進行“幸福指數”調查,今後將以“國民總幸福量”(GNH)取代“國民生產毛額”(GDP),日本的國民所得是不丹的幾十倍,但是每年有三萬人自殺,高經濟成就的日本人,顯然不如物質匱乏的不丹人快樂。

        蔣經國總統曾經創造過台灣的“經濟奇蹟”,對於這四個字多數人想到的是“經濟”,但是其實最重要的是“奇蹟”。按照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1970年代到80初期,不只是經濟成長最快速,而且是貧富懸殊差距最小,經濟成長卻能使貧富差距變小,這才是奇蹟,也是蔣經國的歴史定位。蔣經國時期經濟發展兼顧社會的公平正義,所以在那個年代,不論貧富都充滿了希望,那是一個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但其實當時的國民平均所得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而經歴過那個年代的人普遍認為活得比現在快樂。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台灣的經濟不可能操之在我,尤其隨著兩岸經貿依存度增高,馬總統很難靠經濟建立歴史定位。更何況強調經濟的同時,也會強化急功近利、物化的價值觀,造成社會拜金主義、道德淪喪,反而有害於人民的幸福。

        馬總統如果要拼歴史地位,必須認真思考台灣目前的關鍵性議題是什麼?如果簽了兩岸和平協議,當然可以建立歴史定位,因為兩岸議題確實是台灣生存發展的一個關鍵。但是這件事在國內有爭議,大陸不會同意,一廂情願不可能成事。

        教育是另一個關鍵。接觸過兩岸的人應該都同意,我們優於大陸的是人的品質,這指的不是智商而是品德,我們比較有公德心。所以我們可以經營一個小而好德的社會,成為中國大陸人民肯定而且希望學習的對象。但是隨著社會自由化,傳統道德逐漸勢微、教育職業化,公民道德不再成為教育的內容,人的品質這個優勢是否持續,值得深思。但是無論如何,教育幾乎是全民關心的事,也具有未來性,所以拼教育是馬總統建立歴史定位較可行的一個選項。

        想要建立歴史定位是一個深遠的抱負和理想,值得鼓勵,但是這需要理念和方向,當然更重要的是用對人。以馬總統的個性,要做到“大刀闊斧”,可能需要先“另類思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