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怎麼教?幾乎所有人都會說:“言教不如身教”,但是這個說法是值得商榷的,尤其在今天這樣的社會。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身教比言教重要是可信的,因為農業社會的社群比較封閉、自足,人們多半的生活都圍繞著一個家族或社區生活,由於農事需要互相幫忙,所以親友鄰里之間的關係緊密,而且以合作為人們之間相處之道,所以比較傾向集體主義。小時候我們家務農為生,每到插秧或割稻季節,都會找鄰居幫忙,雖然也會付工資,但只是象徵性意義,因為下次輪到隔壁要收割,我們也有義務幫忙。這種守望相助、雞犬相聞的社會,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曝露在眾人的眼光下,所以身教當然是重要的,因為生活圈幾乎是不變的,村裡的人可能就是你一輩子惟一交往的對象,說一套、做一套的人很難逃過別人的審視。更重要的是,農業社會的道德觀是一致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幾乎從不質疑長輩訴話的道德標準,這種一致性會增加受教者違規的心理壓力。
但是進入工商社會以後,人際關係主要不是合作而是競爭,再加上政治自由化,造成個人主義、多元價值。譬如早期台灣社會,男女青年談戀愛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同意,可能很難繼續走下去,因為在集體主義的社會,婚姻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家族的事;現在的男女談戀愛,如果父母不同意,他們大概會對父母說:“這是我家的事,和你們無關”。個人主義社會每一個人都要當家作主,而由於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身教就很難具有說服力。尤其進入網路世界,人們接觸到的不是農業社會的單一社群,網路觸角無遠弗屆,使得現在青少年接收到的訊息,遠超過他們的父母,而所得到價值觀也不是單一的,因此父母的道德觀不再是惟一的權威,甚至由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心理,父母的影響力遠遠不如知名影歌星或政治人物。
在功利主義、多元價值、道德觀物化的現代社會,父母或老師的身教在青少年眼中,可能代表的是“古板”、“落伍”,因為社會上那些著名的演藝人員或政治人物的作為,都不像父母做的或教的,子女的心中搞不好會認為“怪不得我的父母沒有什麼出息”。
其實現代社會影響孩子品德的因素太過複雜,父母或老師如果不加強道德的說服力,也就是言教,很難實現品德教育的目的。我兒子讀高中的時候,有一天他的導師打電話到家裡,告訴我兒子在學校都講髒話。我把兒子叫來問:“你有沒有聽過爸爸、媽媽、姐姐講過髒話?”他說沒有,表示我們的身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全家不講髒話,而我兒子卻講?兒子的回答是:“我們全班都講髒話,連女生也講”,可見同儕的壓力,比父母或老師的身教效果大。所以今天這樣一個多元、網路發達的社會,身教是絕對不足的,言教才是關鍵。言教是培養孩子講理、思考、反省、批判,言教成功就是達到說服的效果。如果孩子被道理說服,就是心服,這套道理會變成他自己的道理,而且將來他也會用這套道理檢驗週遭發生的事,不論電視、電影或社會知名人士的言行,他都有能力加以批判和反思,這會使他即使處於污染的環境或接觸不良的價值觀,也不會完全被同化。
我對兒子說髒話的處理方式就是言教,因為顯然我的身教是無效的。我問他說:“你有沒有聽過爸爸的一位好朋友說髒話”,他說有;我接著告訴他:“我的好友偶而說髒話,爸爸從來不說髒話,但是我們卻是很好的朋友,可見真正的朋友不一定每一件事情都一樣;如果你的同學因為你不說髒話就不和你來往,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青少年同儕的壓力當然很大,但是還是要讓孩子分清楚是非對錯,這種能力就是言教,誰說言教不如身教?(人間福報,2012. 4. 19)
1 則留言:
價值觀被扭曲,
言教早已不再有絕對準則,如果言教優秀,
台灣今天老中青三代就不會有那麼多豪豪洨洨,
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諸如路霸 如廁不洗手 沒事就喜歡用三字經問候別人或當發語詞,很多年輕人的習慣都是跟老人家學來的,孩子永遠不會聽你說什麼,
而是慢慢潛移默化的感受你在做些什麼,
如果一個小孩到了高中大學階段,
還要讓老師或家長提點上課不要喧鬧干擾他人,
不可口出穢言,這樣鬼打牆的言教,
只會突顯出台灣教育的可悲,
就像網路上打著反三爽的偽愛國者,
嘴巴上攻擊使用韓系商品的消費者背骨,
但自己的相關文章卻透露出自己對
galaxy手機平版的喜愛,
這就是台灣特有的文化,矛盾矛盾還是矛盾
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敵人,但自己卻還是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利益.
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己身以外他人的身教.
並不限定於父母對子女,上對下.
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言教.
好比錦上添花人人都拿手,
但真正雪中送炭的能有幾個.
話一旦講多了質感也就跟著差了.
言教是實現進步的計畫,
身教才是實現提升的動力.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