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實施在即,政府信誓旦旦,但各方疑慮未除。理論上十二年國教當然是一個好的政策,如果用美國哲學家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十二年國教可以讓那些出生家庭貧困的孩子,因為廉價的學費而得到受教育的機會,這意味著每一個人不會因為家庭背景這項偶然因素,而喪失自我能力的充分培養。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能力都能夠充足適度的得到發展,等於達到“人盡其才”的理想,絕對是有利社會的事。
一個十五歲的國中畢業生,如果家裡負擔不了高中學費,即使他在國中的各項成績表現耀眼,他可能因此而中輟,從社會整體合作的角度來看,這不口是他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因為他的能力如果充分發揮,本來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福祉,但現在因為貧窮而失去爭取更佳職位的機會,這表示該職位將由能力比他差者取代,對社會當然是一種損失。
然而明明是一個比較合乎社會正義的政策,人民對它卻沒有太多的信心,關鍵在於我們社會對教育價值的看法是市場化的,換句話說,社會上相當多數的人把教育等同於就業、賺錢的工具,因此升學率決定學校的好壞,市場工作機會和薪資的潛力決定大學科系的好壞。許多擔心明星高中消失的人,其實就是把“讀好書”等同於“賺大錢”,再把“賺錢”等同於“幸福”。這種簡化人生的邏輯使得政府十二年國教的美意,很難不被扭曲,所以前一陣子有人建議可以把擔任志工當成升學的一項評量,結果社會就出現一窩蜂搶當志工的現象,這些人不是真的有心當志工,而是為升學考量。因此如果不先扭轉國人教育價值市場化、功利化的傾向,十二年國教實施的結果即使形式上五育並重,將來一定會出現“五育補習班”,學生的壓力不會變小而是變大。
今年暑假,我和一些社會熱心人士及中學老師,打算辦一個四天三夜的品德營隊,對象是高中生,經費由一位具有愛心的企業家朋友完全支付,所有的學員都免費參加。我自己在哲學系教倫理學多年,深知道德對幸福人生的重要性,而且道德教育不能只是形式或口號,一定要透過思辨的過程,所以參與這個營隊輔導的中學老師、台大哲學所的研究生,以前都曾經上過倫理學,希望讓參加的學生在知性的討論和質疑中,對道德有更深入的體會和理解。這個營隊原本打算招生的人數是八十名,結果報名者超過一百名,但是可惜的是報名者當中幾乎沒有台北市明星高中的學生。
從這次營隊報名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所謂“明星高中生”的價值觀大致如何,這些優秀學生暑期的首選應該是科學營、領袖營、出國壯遊,所以才沒有把品德營隊放在眼裡。這些將來可能主導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推手,聰明卻不重道德,我們的社會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常常提醒台大學生:“你們的能力越強,如果沒有久缺道德心,將來違害社會的力量也越大”。儘管德智體群美五育中,德育擺在最前面,但在多數國人的內心中,道德只是點綴。如果政府不先扭轉這樣的價值觀,再好的制度不但無益,更可能使下一代更不快樂,所以要做好十二年國教,必須先改變國人的教育觀。
一位教育哲學家說過:“教育不是訓練,訓練是為一個職業或一個活動作準備,而教育則為人的一生作準備”,不知道我們主導教育的人是否理解這個道理?(人間福報,2012年6月2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