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時論 - 品德怎麼教


今年暑假,我用「台北市新生代基金會」的名義,舉辦一個四天三夜的高中生品德營。營隊結束時,所有參與這個活動的老師、學生都心情亢奮,許多學生甚至要求下次再來。
我們的做法是透過思辨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我們把參加的八十九位學生分成八組,然後把這次操作的八個品德:容忍、感恩、自制、正義、尊重、自主、理性、勇氣,設立為八個哲學咖啡館,每一個咖啡館由一位高中老師和一位台大哲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主持,每一組學生都要經過這八個咖啡館,針對咖啡館的主題進行九十分鐘的討論。當然我們在營隊前的籌備會議中,就將每一個德目的內容和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教案的討論和撰寫,每一組學生在進行中所提出的新問題,也可以使館主們修正下一組進行時的討論內容和方式。

這樣的品德教育有兩個特點:(1)它有別於傳統由上往下的道德教育,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2)它透過思辨讓學生理解品德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學生對品德的掌握是透過說理,而不是說教。其實道德的深層意義本來就和人生的價值密切相關,所以當學生對每一個品德深入思索以後,就比較能理解和體會為什麼爭名逐利不能使人生幸福;甚至我們觀察到,有些學生從進來到出去,整個價值觀有了明顯的改變。事實上這次活動可以說是把哲學系必修課「倫理學」世俗化,使道德教育進入到哲學層次。
我相信國內沒有人用這種方式教道德,因為國內從事品德教育的幾乎都不是倫理學研究者。教育部雖然很認真在從事品德教育,但是作法上幾乎都是活動式、業績式、教條式,所以推動的結果各級學校為了「辦活動」、繳交活動成果報告的表報文書忙得雞飛狗跳,而且經常的作法就是找幾個名人演講,或辦一個品德週,宣示的意義大於實質。難道開學日穿粉紅色衣服宣示反霸凌,霸凌就消失了嗎?所以教育部的問題在於:不知道品德不是所有人都能教,也不知道品德教育如何教、教什麼。
民間當然也有許多團體在從事倫理道德教育,譬如:張榮發基金會的「道德」月刊,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教品德,這樣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動之以情,然而即使感人的故事確實可以打動人心,但是面對錯誤價值觀瀰漫的社會,大多數人即使心有所動,也常常經不起社會現實的腐蝕,因為感動是一時的,而生活是現實、持久的,所以道德很難在人的心靈中長駐。事實上目前社會團體所進行的倫理教育,都是靠零星的活動串起來,缺乏系統性的道德思考,所以往往無法抵擋現實社會功利主義、唯利是圖價值觀的摧殘。
長期研究倫理學和關心社會的結果,促成我們這次的高中生品德營,當然我的經費全部來自瞭解我、肯定我做法的企業界朋友。由於這次營隊效果非常正面,我說服企業家朋友寒假也可以辦,於是我們現在已經在籌劃明年初的第二次營隊。其實我如果能夠募到更多的款項,我希望不只是每年寒暑假各辦一次,暑假也可以辦兩梯次,甚至可以到中南部、花東去辦。
我認為投注品德教育比慈善活動重要,社會出了問題,需要慈善救濟,而慈善救濟需要人們有愛心;而一個比較有品德的社會,愛心會比較多,而且這樣的社會也比較不容易出問題。因此品德教育才是本,而哲學的理性思辨則是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再強調一次:道德應該是說理,而不是說教!(人間福報,2012101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