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期間陪家人看了兩部電影:青蜂俠、雞排英雄。事先閱讀過美國紐約時報電影版對青蜂俠的評論,評價並不佳,但是由於賣座不差,加上本土天王周杰倫的關係,所以還是進了電影院,看完之後大失所望,只能用四個字形容:乏善可陳。然而製片費不如青蜂俠九牛一毛的雞排英雄,卻令人動容。其中有幾個情節我的眼淚在眼眶打轉,散場後,我那個學戲劇的兒子告訴我,他真的哭了。
我看過海角七號、艋舺,但是認為它們都不如雞排英雄,這部電影不但主題意識具有價值,而且呈現的方式沒有刻意煽情,劇情平鋪直述,卻感人至深。演員的表現也令人激賞,我從來沒有看過偶像劇,第一次知道誰是藍正龍、柯佳嬿,但發現他們的表現相當稱職,尤其是豬哥亮在喝四神湯那一幕,只能說:扣人心弦。總之這是一部有人味的電影。
電影對一個社會的影響是無形的,但是它的影響卻是深而且廣,長期以來,國片缺乏市場,因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找不到動人的元素。這當然和導演、編劇的素質,以及整個電影環境的惡性循環有關,但是雞排英雄證明:不花大錢也可能產製好東西。聰明的觀眾應該用行動支持好電影,這會引導國片的發展朝良性循環,也等於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視聽環境。
有人認為這部電影的成功是呈現出「在地精神」,但是如果把這部電影中的台語全部改成國語,難道會減少它感人的成分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即使台語發音多了一點鄉土味,然而只有鄉土味不一定就感人,為鄉土而鄉土反而成為這部電影美中不足之處。譬如藍正龍的台語實在不高明,有些地方硬說台語反而顯得不自然。我認為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達的價值是人類共同的核心價值:關懷弱勢、患難相扶持,其實古今中外所有感人的電影,都是把這些元素適當發揮,所以不論美國片、法國片,只要觸動人類的愛或關懷,都會令人感動。
雞排英雄所描述的都是社會底層的人,他們的物質並不富裕,所以故事中的感人力量來自精神層次,在經濟掛帥、功利價值主導的現代社會中,這部電影提醒我們的是:讓人活得像人的不是經濟,而是彼此關懷的心。窮人也可以活得有尊嚴、也有資格享有幸福人生,他們所要求的只是政府能給他們一線生機,掌控平民百姓未來命運的政治人物們,除了惦記著選票之外,你們懂這個道理嗎?(2011.2.9.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