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論文著作

  • 宗教少數團體可否拒絕政府的教育?
  • 公民身分:認同與差異
  • 公民議題的回顧與反省
  • 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
  • 審議民主與社會正義
  • 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
  • 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
  • 自由社會與公民道德
  • 自由主義與文化權利
  • 自由主義可否包含多元文化論?
  • 自由主義與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
  • 心靈解嚴:公民教育與民主深化
  • 自由社會倫理體系中家庭的定位
  • 多元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
  • 專業倫理和社會責任
  • 公共理性的功能及其限制
  • 社會責任、公共利益與專業倫理
  • 審議式民主在公民養成中的重要意義
† 專書 title †

* 林火旺,2010.10,《為生命找道理》。臺北,天下雜誌。
* 林火旺,2009.08,《基本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 林火旺,2006.11,《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臺北,寶瓶文化。
* 林火旺,2005.07,《正義與公民:自由主義的觀點》。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林火旺,1999.10,《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 林火旺,1998.03,《羅爾斯正義論》。臺北:臺灣書店。
* 林火旺,1997.01,《倫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 林火旺,1993,《自由主義與社會正義》。臺北:書林。
* 林火旺,1988.12,The Revolt against Traditional Ethical Theories(博士論文)。美國:愛荷華大學。
* 林火旺,1981.01,《從儒家憂患意識論知行問題》。臺北:正中書局。

† 推薦序 †

* Luc Ferry,孫智綺、林長杰譯,2009.03,《給青年人的幸福人生書-學習人生、愛與寬容》。臺北,商務印書館。
* Harry G.Frankfurt,南方朔譯,2006.09,《放屁》。臺北:商周。

研究-國科會研究

研究-國科會研究

‡   國科會研究獎勵   ‡
  • 199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二期甲種獎,“The New Revolt Against Traditional Ethical Theories”
  • 199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二期甲種獎,〈多元價值和「對」的優先性〉
  • 199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二期甲種獎,〈羅爾斯正義論中人的觀念之探討〉
  • 199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二期甲種獎,〈政治自由主義與道德生活〉
  • 199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自由主義與政治中立〉
  • 199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
  • 199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
  • 199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
  • 199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
  • 199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期甲種獎,〈自由主義與文化權利〉
‡   國科會研究計畫   ‡
  • 1995,哲學學門現況與發展研討會,執行起迄:1995.03.01~1995.07.31
  • 1996,自由主義與公民意識:理論與實務,執行起迄:1996.08.01~1997.12.31
  • 1997,面對差異: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及其限制,執行起迄:1997.08.01~1998.07.31
  • 1998,Will Kymlicka的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執行起迄:1998.08.01~1999.07.31
  • 2000第一期,文化差異與容忍限度,執行起迄:1999.08.01~2000.07.31
  • 2000第二期,政治自由主義與公共理性,執行起迄:2000.08.01~2001.07.31
  • 2002,容忍是一個獨立價值嗎?,執行起迄:2002.08.01~2003.07.31
  • 2003,穩定性的正當理由─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執行起迄:2003.08.01~2004.07.31

‡   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1995.07,〈哲學學門現況與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計畫編號:NSC84-2421-H-002-001。
  • 1997.12,〈自由主義與公民意識:理論與實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86-2417-H-002-013。
  • 1998.10,〈面對差異: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及其限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87-2411-H-002-010。
  • 1999.10,〈Will Kymlicka 的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88-2411-H-002-004。
  • 2000.10,〈少數族群可否拒絕政府的教育?──自由社會公民教育的意義與限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89-2411-H-002-019。
  • 2001.10,〈政治自由主義與公共理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89-2411-H-002-046。
  • 2003.10,〈容忍是一個獨立價值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91-2411-H-002-015。
  • 2004.10,〈穩定性的正當理由──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 NSC92-2411-H-002-028。

研究-文集與研討會論文

研究-文集與研討會論文列表

* 1991.05,〈多元價值和「對」的優先性〉,存在與價值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 1993.03,〈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多元社會、公共意識與新聞報導倫理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 1993.04,〈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通識教育中的哲學課程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 1993.05,〈政治自由主義與道德生活〉,第一屆哲學與公共規範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1993.10,〈羅爾斯正義理論中人的觀念之探討〉,《第三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149-172。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1995.04,〈羅爾斯之政治自由主義與道德生活〉,錢永祥、戴華(編),《哲學與公共規範》,51-76。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4)。

* 1995.09,〈民主自由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倫理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

* 1995.10,〈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倫理失序與調適〉,變遷與調適:觀念與行為的省察研討會。北京:費希
平文教基金會、北京大學哲學系。

* 1995.10,〈多元主義與政治自由主義〉,第五屆美國文學思想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1995.11,〈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錢永祥、戴華(編),《政治社群》,249-270。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8)。

* 1997.09,〈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南臺灣哲學研究。嘉義:中正大學。

* 1998.03,〈自由主義與文化權利〉,第六屆美國文學思想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1998.03,〈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379-409。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42)。

* 1999.06,〈自由社會倫理體系中家庭的定位〉,《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387-410。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 1999.10,〈少數族群可否拒絕政府的教育?──自由社會公民教育的意義與限制〉,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 2000.10,〈校園倫理與學生自治〉,教育新風貌──高等教育面面觀研討會。臺北:聯合報、救國團。

* 2000.11,〈公民議題的回顧與反省〉,《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9-14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 2001.09,〈社會責任、公共利益與專業倫理〉,社會責任、公共利益與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臺北: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 2002.06,〈自由主義與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主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 2003.10〈公共理性的功能和限制〉,「紀念羅爾斯」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社、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

* 2004.12〈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E社會的公共倫理、公民德行與公民養成研討會主題演講。臺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研究-期刊論文

研究-期刊論文列表

  •  
  • 1988.12,〈評估高提也 (David Gauthier) 對道德的證成之解決〉,《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6:339-347。
  • 1989.01,“R. M. Hare on Universalizability”,《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2: 431-447。
  • 1989.12,“Do Value Terms Have Two Kinds of Meaning?”《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7:477-488。
  • 1990.01,〈哈曼 (Gilbert Harman) 的道德相對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3:363-374。
  • 1992.01,〈多元價值和「對」的優先性〉,《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5:35-52。
  • 1992.06,〈結果論及其批判〉,《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9:295-337。
  • 1992.09,〈自由主義與政治中立〉,《美國月刊》,7:74-83。
  • 1993.04,〈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哲學雜誌》,4:146-154。
  • 1993.06,〈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哲學雜誌》,5:108-131。
  • 1993.09,〈羅爾斯的自由主義與人的理想〉,《美國月刊》,8:114-124。
  • 1994,〈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兼論傳播媒體的社會責任〉,《臺大新聞論壇》,1:1-11。
  • 1995.01,〈儒家的倫理思想和自由主義〉,《宗教哲學》,1:113-122。
  • 1995.12,〈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1071-1084。
  • 1996.11,〈當前政治倫理的重建──失序與調適〉,《哲學雜誌》,18:30-57。
  • 1997.04,〈西方社會困境與儒家家庭倫理〉,《宗教哲學》,10:1-10。
  • 1998.01,〈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1:249-270。
  • 2000.12,〈自由主義可否包容多元文化論?〉,《社教雙月刊》,100:20-27。
  • 2002.01,〈宗教少數團體可否拒絕政府的教育?〉,《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5:1-37。
  • 2004.03,〈公共理性的功能及其限制〉,《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8:47-77。
  • 2005.03,〈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臺灣大哲學論評》,29: 99-143。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欠缺「人」的教育


貴刊「名人堂」刊載法藍瓷總裁陳立恆「欠缺哲學教育」一文,真知卓見,值得肯定。
金融海嘯重挫台灣,許多人認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經濟的重要性,但是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並不是物質匱乏,而是心靈匱乏。我們三、四年級出生的這一代,渡過穿麵粉袋做的衣服、打赤腳上學、吃地瓜充飢的貧窮歲月,也經歷過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政治困境,但是當時的民心士氣高昂、生活艱難卻充滿希望。而現在即使經濟衰退,比起四十年前的物質條不知好多少倍,而人們卻覺得活不下去了,這是心靈和態度問題,而其核心則是哲學問題。

你快樂嗎?


2007年元月,經建會委託的一項「國人快樂分數」調查顯示,有將近五成的民眾覺得自己不快樂,以10分為滿分,超過35%的民眾給自己5分,更有5%的人給自己0分,而認為自己非常快樂的只有一成左右。這項數據表示,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不如許多先進國家,根據美國的調查,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覺得自己很快樂。

如果我是中國國民黨主席

如果有人大學聯考重考十次,這樣的毅力一定會贏得人們的敬佩,孫總理十次革命失敗,代表至少有十次以上殺頭的危險,為了是什麼?每一個國民黨員都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愧對孫中山?有沒有羞辱了國民黨這塊招牌?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中研院院士批評立委和名嘴的問政及論政不理性、語言暴力充斥。這種批評聲音在我們的社會早就耳熟能詳、無日無之,其實這些飽學碩儒之士的說法並無新意,只是因為他們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發言可以成為報章頭條。民主政治並不是傳統中國的產物,所以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需要經由長期的教化,諷刺的是,這些具有深厚人文素養、應該是民主教育領航者的院士們,他們為台灣的民主教育作了什麼樣的貢獻?坦白說,那些從來不在這塊土地付出心血,而只會對台灣的政治文化冷嘲熱諷的人,根本不值得尊敬。

龜笑鼈無尾

貴刊「司馬觀點」昨日對王建煊的「孝道治國」極盡嘲諷,但是從一句「倫理和道德不大一樣,倫理是公共道德,而道德則是私領域」,洩露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常識,其實和王建煊差不多,用台灣話說,這叫做:「龜笑鼈無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