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豪教授在貴刊發表「偏見的民主」一文,其中對於名嘴和政治人物不懂馬克思、一聽馬克思就抓狂的見解,本文完全同意,但是文中最後把這個責任歸罪於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則不表贊同。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99上課程-倫理學(上)
授課教授:林火旺
φ 研究室與助教 φ
研究室時間:每星期二14:20-15:10、星期四9:10-10:00或另約。 研究室及聯絡電話:哲學系館403室,(02)33663408
教師E-mail: hwlin@ntu.edu.tw
教學助理:
邱振訓 d95124004@ntu.edu.tw
游秉翰 r99124008@ntu.edu.tw
教師E-mail: hwlin@ntu.edu.tw
教學助理:
邱振訓 d95124004@ntu.edu.tw
游秉翰 r99124008@ntu.edu.tw
99上課程-政治哲學
授課教授:林火旺
φ 研究室與助教 φ
研究室時間:每星期二14:20-15:10、星期四9:10-10:00或另約。 研究室及聯絡電話:哲學系館403室,(02)33663408
教師E-mail: hwlin@ntu.edu.tw
課程助理:邱振訓 d95124004@ntu.edu.edu.tw
課程網頁:https://ceiba.ntu.edu.tw/991polisphilo
教師E-mail: hwlin@ntu.edu.tw
課程助理:邱振訓 d95124004@ntu.edu.edu.tw
課程網頁:https://ceiba.ntu.edu.tw/991polisphilo
時論-扁炒正名,為2008全身而退?
Ð 扁炒正名,為2008全身而退? Ð
聯合報 2007-02-12執政黨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進行「正名運動」,涉及花費數億元更名的「中華郵政」,只花十分鐘就變成「台灣郵政」,這樣的行政效率如果用在民生建設, 一定是人民之福。儘管民調中反對意見超過五成,但是政府理直氣壯地認為「花點小錢為後代著想有什麼不對」,好像反對者都是笨蛋。
時論-希望不在一人
Ð 希望不在一人 Ð
中國時報 2007-02-08
馬英九特別費事件已經變成藍軍集體焦慮的來源,龍應台的文章某種程度表達泛藍群眾的心聲,因為對大多數的泛藍支持者而言,馬英九成為贏回政權的惟一選 項,而只有泛藍重新執政,台灣才有希望。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卻不是成熟民主公民應有的思考模式,如果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心態是一種「等待聖君 賢相」的威權心態。
而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擺脫「人治」的色彩,主要的依賴是制度,而不是某一個人。把「台灣的未來」建立在「馬英九參選」的推論基礎,在精神上根本違反民主政治的邏輯。因此如果泛藍支持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馬英九一人身上,這不見得有利於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
在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中,「政治」的本來面目應該是關心全民的福祉,而「人民」也應該是主導和決定政治和自己未來的最終依據。但是台灣目前的問題是: 「政治」被扭曲成政治人物的「權力競賽」,「人民」根本只成為這場競賽中的棋子。換句話說,政治人物的私心主導一切,「人民」不但沒有真正當家作主,而且 成為政治人物權力鬥爭的馬前卒。
台灣人民現在每天面對的問題是自殺率攀升、薪資縮水、產業外移、貧富差距擴大、犯罪率增加,無力、無奈、無助感充斥我們的社會。根據經建會上個月公布 的「國人快樂分數」調查,有將近五成的民眾感到「不夠快樂」,對未來一年的台灣不盡樂觀是普遍的心聲。如果以十分為滿分,有超過百分之三十五的民眾認定自 己的快樂分數只有五分。
反觀執政黨現階段重視的卻是:移除蔣公銅像、撤離慈湖警衛、中正紀念堂改名、追討國民黨黨產,彷彿意識形態的「淨化」重於人民的快樂、執政能力就是只要會「討債」,而不是有能力為人民創生更多的利益。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設計之一就是「定期選舉」,一個讓社會上相當多人民對未來充滿悲觀的執政黨,在下次選舉應該被「人民」的選擇替換掉,所以「政黨輪 替」是民主政治運作良好的保證。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人民現階段最應該重視的問題不是「藍綠由誰來參選總統?」而是「執政黨到底做得好不好?」只有當大 多數「人民」有能力根據執政黨的執政表現評分,而不是根據「顏色」,「人民」才能真正掌握對自己未來的決定權,民主政治也才能邁入常軌。
因此如果「台灣未來的希望」指的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前景,馬英九是否參選根本是次要問題,因為民主政治的希望不是也不應該建立在某一個人身上。我不在乎馬英九,只在乎執政成績不佳的政黨會不會被輪替!
時論-高鐵政治學
Ð 高鐵政治學 Ð
自從交通部核准高鐵通車以來,狀況不斷:元月二日開放預售票購買,就暴露出售票系統重複劃位、自動售票機狀況百出;元月五日首日通車,工作人員誤觸緊 急按鈕,延誤七分鐘發車(通車一週,誤點達九次);元月十日發生「倒車載客」;元月十一日延誤四十三分發車,一路狂飆到板橋;同日一輛北上列車在行經苗栗 路段時,第七節車廂突然冒出白煙,把乘客嚇出一身冷汗。
這麼多狀況,如果只是票務系統設計不當、入出口閘門故障,也許不值得憂慮,但是列車設計、機電訊號如果出了問題,恐怕會嚴重影響行車安全。所以民眾最關心的是:除了車門故障,導致必須倒車載客這樣的烏龍事件之外,高鐵到底安不安全?
這個問題絕對是一個專業問題,照理只有專業人士才有資格回答,但是目前跳出來保證通車安全的,幾乎都是政治人物。從交通部長、執政黨主席、行政院長、 總統在試乘過後,都為高鐵的安全性背書。在諸多政治人物對高鐵的政治表態中,最有趣的是呂秀蓮副總統的談話。呂副總統在元月十四日視察高鐵,連坐都沒有坐 過高鐵的她,公然向記者表示高鐵是安全的,當記者問她要不要搭乘,她的答案充滿了弔詭:「改天」,然後又補上一句:「殷董事長已經邀請我好幾次了,還是改 天再說!」只視察不搭乘,也可以保證高鐵安全?受邀多次還是改天,透露的訊息值得玩味。
從政府高官接力式的信心喊話,卻看不出專業人士站出來說話,高鐵安全好像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專業問題。這樣的場景,彷彿回到上古時代,家裡的孩子 生病了,不是找醫生而是請道士唸咒,好像這樣就可以消災解卮。坦白說,高鐵在試乘期間所發生的事故,實在太過匪夷所思,如果這是出現在任何一個先進民主國 家,一定立即遭到停止營運的處分。但是反觀交通部對這個事件的處置卻是:要求台灣高鐵公司能延長半價優惠期。
荒謬的是,交通部想到的解決方法居然是延長試運期。如果高鐵是不安全的,以「試運」為名售票載客,就是把人民當成付費的白老鼠,表面上人民半價搭乘高 鐵好像是賺到了,但實際上是被當成實驗品還得乖乖繳錢的寃大頭,這是重視人民利益的民主政府嗎?沒有一個「文明」國家允許大眾運輸工具拿人做實驗,也沒有 一個「民主」國家這麼不關心人民的安危。雖然我們號稱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從政府處理高鐵的心態,凸顯的是政客對「政治」重視的成分,遠遠超過對人民 生命的關懷。
不只政客用政治的角度評論高鐵,人民也隨著政客腳步起舞,對高鐵的信心被轉換成「愛台灣」的量尺。消基會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公正客觀的民間團體受到消 費者的信賴,基於為消費者安全把關的心態,消基會在高鐵試運第一天發起拒搭高鐵行動,結果在台中站遭到民眾的嗆聲:「垃圾!欺負台灣人,中共走狗滾回中國 去!」不知道這些民眾的想像力太豐富還是太貧乏,連質疑高鐵的安全性都可會聯想到「政治」。也有民眾在報紙撰文表示,他們一家人搭乘高鐵,結果高鐵的舒 適、快捷,使他們對高鐵的安全有信心。天啊!這是什麼邏輯?從「舒適」、「快捷」可以得到「安全」的結論?據說青少年吃了搖頭丸以後high到不行,難道 可以推得「搖頭丸有益健康」的結論嗎?更何況他們只搭一次,如果他搭上的是冒煙車,還會認為高鐵安全嗎?
從高鐵做為一項交通工具本身來看,乘坐的人不分藍綠,所以它和政治並不相關,如果高鐵發生事故,也不會受傷的都是藍的或都是綠的,所以它的安全性應該 是不分藍綠,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遺憾的是,台灣社會過度政治化的結果,使得攸關全民的安全問題,變得不是專業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好像高鐵是否安全應該 用公投來解決一般。
以上的論點並不是主張「高鐵不安全」,我不是專家無資格論斷,但是我們的專家哪裡去了?原來專家早就被政治做掉了!履勘委員在交通部核准高鐵通車前提 出三十三項缺失,交通部僅一紙書面公文表示,這些缺失都已獲得改善,有位履勘委員私下抱怨:「哪有我們出題目,他們(交通部)改考卷的道理」。
民國八十三年木柵捷運線出現樑柱裂縫,阿扁當時在競選台北市長,他公然主張: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當選以後要把木柵捷運線拆掉。確實進步的民主社會, 每一條生命都非常寳貴,坦白說,我比較喜歡選舉前的阿扁,那時他是「民主」價值的守護神,至於當選後的阿扁,換個位子就換了腦袋,難怪一個純粹專業的通車 問題,會演變成政治問題!
時論-這款總統還談政治責任?又抬出「民主」作護身符 等於是說:「我選上了,不然你要怎樣?」
Ð 這款總統還談政治責任?又抬出「民主」作護身符
等於是說:「我選上了,不然你要怎樣?」 Ð
等於是說:「我選上了,不然你要怎樣?」 Ð
帛琉的記者會上,記者針對國人要求陳水扁總統負起政治或道德責任辭職下台的看法時,總統的回答實在令人失望。
他又用那套民主就是法治的說法,強調遵守憲政秩序的重要性,認為自己是由多數人民選出來的,做完任期才算是負起政治責任。阿扁抬出「民主」這個冠冕堂 皇的理由,作為絕不下台的護身符,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問題是:民主國家中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如果多數人民要求阿扁下台卻是反民主,這豈不是變成「民 主」的矛盾?
民主當然需要法治,因為民主政治的精神就是為了擺脫人治的缺點,所以透過制度的監督制衡,防止獨裁者的出現。以台灣的憲政體制為例,如果人民選出無能 或無德的總統,由於總統任期法有明文規定,所以人民只要痛苦四年,但是這並不是鼓勵總統因為受到任期的保障,就可以胡作非為。如果不管人民的感受,只強調 任期屆滿才要下台,等於是說:「我選上了,不然你要怎樣?」這是用法治掩飾戀棧權位的心態,算哪門子政治責任?
陳總統把施明德發起的反貪腐運動簡化成「政治惡鬥」,認為這是兩次大選的後遺症,甚至認為是因為自己太早當總統,擋了前輩的路。這樣的說詞所表露的 是: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總統。阿扁永遠把反對他的人當成是基於「私人恩怨」,如果阿扁親人、親信的貪腐不是到了全民公憤的地步,一個「失意政客」怎麼可能 引起這麼大的回響?在法律上阿扁可以繼續幹下去,但在多數人民希望總統下台的時候,「下台」才是負起政治和道德責任。
任期只是民主政治防惡的最底線,而真正重視民主的政治人物,應該在多數人民對他失去信心時自動離職,因為他不忍他所奉為至尊的人民,必須痛苦等到他任期屆滿,才能脫離苦海,這才是理想的民主政治、真正把人民當主人。
記得阿扁在競選連任時曾經說過:「做不好就下台」,現在他的民意支持度不到百分之廿,這難道不是「做不好」的最佳證據嗎?兌現政治承諾,才算負起政治責任。可惜,阿扁居然說:民意如流水,不必太在意民調的高低。
所有支持反貪腐的人民要有的心理準備是:對於一個這麼會拗、永遠都是別人錯的總統,除了法定任期、觸犯內亂外患罪之外,不論多麼不適任,大概休想要他下台。樂觀地看,這是台灣人民學習民主必須付出的代價,經過這一遭,相信下次投票人民會變得更聰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