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時論-希望不在一人

Ð   希望不在一人   Ð
 
中國時報  2007-02-08

馬英九特別費事件已經變成藍軍集體焦慮的來源,龍應台的文章某種程度表達泛藍群眾的心聲,因為對大多數的泛藍支持者而言,馬英九成為贏回政權的惟一選 項,而只有泛藍重新執政,台灣才有希望。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卻不是成熟民主公民應有的思考模式,如果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心態是一種「等待聖君 賢相」的威權心態。
而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擺脫「人治」的色彩,主要的依賴是制度,而不是某一個人。把「台灣的未來」建立在「馬英九參選」的推論基礎,在精神上根本違反民主政治的邏輯。因此如果泛藍支持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馬英九一人身上,這不見得有利於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
在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中,「政治」的本來面目應該是關心全民的福祉,而「人民」也應該是主導和決定政治和自己未來的最終依據。但是台灣目前的問題是: 「政治」被扭曲成政治人物的「權力競賽」,「人民」根本只成為這場競賽中的棋子。換句話說,政治人物的私心主導一切,「人民」不但沒有真正當家作主,而且 成為政治人物權力鬥爭的馬前卒。
台灣人民現在每天面對的問題是自殺率攀升、薪資縮水、產業外移、貧富差距擴大、犯罪率增加,無力、無奈、無助感充斥我們的社會。根據經建會上個月公布 的「國人快樂分數」調查,有將近五成的民眾感到「不夠快樂」,對未來一年的台灣不盡樂觀是普遍的心聲。如果以十分為滿分,有超過百分之三十五的民眾認定自 己的快樂分數只有五分。
反觀執政黨現階段重視的卻是:移除蔣公銅像、撤離慈湖警衛、中正紀念堂改名、追討國民黨黨產,彷彿意識形態的「淨化」重於人民的快樂、執政能力就是只要會「討債」,而不是有能力為人民創生更多的利益。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設計之一就是「定期選舉」,一個讓社會上相當多人民對未來充滿悲觀的執政黨,在下次選舉應該被「人民」的選擇替換掉,所以「政黨輪 替」是民主政治運作良好的保證。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人民現階段最應該重視的問題不是「藍綠由誰來參選總統?」而是「執政黨到底做得好不好?」只有當大 多數「人民」有能力根據執政黨的執政表現評分,而不是根據「顏色」,「人民」才能真正掌握對自己未來的決定權,民主政治也才能邁入常軌。
因此如果「台灣未來的希望」指的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前景,馬英九是否參選根本是次要問題,因為民主政治的希望不是也不應該建立在某一個人身上。我不在乎馬英九,只在乎執政成績不佳的政黨會不會被輪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