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時論-不知反省的生命不值得活:檢討貪腐問題

Ð   不知反省的生命不值得活─檢討貪腐問題   Ð
 
東森星期講義 2006-06-04

趙建銘事件讓陳水扁總統原本已經低迷的聲望再度重挫,諷刺的是,任職民意代表時儼然「正義」代言人的他,在朝野互換之後,最大的罩門竟然是:親信和親人的作為究竟成為司法調查的案件,「總統」這個職位的尊榮,大概已經被徹底賤踏。
對於最近第一家庭接二連三的事件,有人認為是因為阿扁缺乏理想和核心價值,有人認為政客只在乎權力而缺乏責任倫理,也有人認為趙建銘事件所顯示的是教 養沈淪。這些說法都很正確,但對台灣的政治現狀並沒有實質幫助,因為這些違法亂紀的人,應該都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道德的,我相信九成以上的貪官污吏,知道 自己的行為是不應該的。十八世紀哲學家康德認為,道德沒有專家,一般人只要具有理性,都知道道德上的對錯,因此只指出這些人的作為不道德或有違倫理是不夠 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他們遵守道德。從實際生活中就可以驗證這個道理,譬如在現實生活中,懂法律的人不一定守法,守法的人不一定懂法律,因為懂法律是知 識,而守法則是道德,因此違反法律、道德的人,問題不是出在「知」,而是出在「行」。
第一家庭事件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權力使人腐化」,其實人性的貪婪和權力的腐化都不是新鮮事,自從有人類社會以來,這樣的劇情時常上演,我們雖然知道 權力會讓人腐化,卻不能接受現實中被腐化的政客,正如雖然我們知道「如果你是趙建銘,你很可能也會做出類似的行為」,但是我們還是不能接受趙建銘的作為。 因此對這個事件的反省,我們的結論不能只是:「權力使人腐化」,否則我們必須接受未來的權力擁有者,不論藍或綠,也會腐化。我們的反省必須深一層:如何使 權力擁有者具有抗拒貪腐的心理防線?
民主政治避免濫權最簡單的方法是制度面的「監督制衡」,但是西方的政治哲學家在1990年代就發現,制度面的防弊是不足的,更重要的是培養社會成員具 有公共精神和道德,換句話說:如何孕育「公」民,而不是一切都為自己的「私」民,才是關鍵。以我國的全民健保為例,這是個合乎社會正義的好制度,但現在虧 損連連,主因是人民的心態:「公家的東西就是可以亂用」,所以醫生訛詐健保費、人民浪費醫療資源,大家都想從公家撈到好處,事實上這種「上下交征利」的價 值觀,再好的制度也會被糟踏。
其實權力能使人腐化,關鍵在於人性具有可以被權力腐化的特質,人性的私心就是權力腐化最佳的土壤,「私」幾乎是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而「私」卻是深藏人心 最難根絕的特性。當然「私」有時候也是人類動力的來源,然而過度的擴張會使人類的處境惡化,因此適度抑制「私」的根性,才可能建立一個良善、正義、關懷的 美好社會。
當代道德哲學家就認為,對抗私心就是道德存在的目的,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有權力也不會腐化,窮困也不會被金錢收買。培養道德情操當然需要透過教 育,但是道德教育不是「認知」道德教條的教育,否則道德會變成口號,只成為學生寫作文得高分用的。換句話說,道德教育必須是一種哲學式的教育,從人存在的 價值、幸福的條件入手,讓學習者體會到任何一種幸福人生的追求,道德都是必要條件。其實幾乎每一個人都承認:錢多不一定比較幸福,有時候金錢反而是幸福絆 腳石,追求名利不等於追求幸福。然而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每天最賣力的事,還是「名利」兩字,這表示我們沒有能力思考「幸福」,因為我們很少人受過哲學性的思 考。
第一家庭事件已經成為電視談話性節目的主菜,我每次參加這類節目,在批判之餘都會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希望喚起與談者從正面思考,然而與談者的回應幾 乎都是:「教育太慢了,緩不濟急」,其實這種心態印證社會最普遍的價值觀:「急功近利」,這種價值觀以及那些幸災樂禍等待執政的藍營人士,和趙建銘的價值 觀在本質上並沒有差別。每次都以「緩不濟急」為藉口的人,難道沒有意識到:數十年如一日都說「緩不濟急」也是一種諷刺?
蘇格拉底曾說:「不經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道德問題被希臘哲學家認為追求幸福人生最核心的問題,因為道德攸關生命價值和意義,是抗拒貪腐的良 方,所以道德問題是一個嚴肅和深刻的課題,以後談道德的人,應該聽一下哲學家的講法,因為你們銷售道德的方式,可能會被人們將道德看成廉價品,這也完全違 反你們的初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