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時論-扁炒正名,為2008全身而退?

Ð   扁炒正名,為2008全身而退?   Р
聯合報  2007-02-12

執政黨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進行「正名運動」,涉及花費數億元更名的「中華郵政」,只花十分鐘就變成「台灣郵政」,這樣的行政效率如果用在民生建設, 一定是人民之福。儘管民調中反對意見超過五成,但是政府理直氣壯地認為「花點小錢為後代著想有什麼不對」,好像反對者都是笨蛋。


有人認為,民進黨這一波「去中國化」是因為大選在即,執政拿不出成績,所進行的議題設定,以便主導議題、轉移焦點。從民進黨歷次選舉的策略,這樣的說 法似乎是合理的,但是過去的「公投」或「追討黨產」,不論正當性如何,反對的聲音都不如「正名」,阿扁總統為何不惜觸怒五成以上的民眾,一意孤行?

我認為阿扁關心的,不只是「選舉」,而是「誰可以主導下次的總統大選」。

如果阿扁在「國務機要費」上是清白的,吳淑珍不可能連續請假六次,清白的人最期待的是司法早日還他清白,而不是一再逃避。但是這個案子阿扁再怎麼拖,也只能拖到二00八年,所以掌握民進黨下屆可能的總統,攸關阿扁未來的命運。

因此「正名」一方面展現阿扁仍然具有「掌控大局」的能耐,也向民進黨未來的總統候選人證明:阿扁絕對是最重要的助選員。這樣就可以方便阿扁予取予求,如果二00八年民進黨獲勝,阿扁大概可以全身而退。

如果上面的推測過於「小人之心」,阿扁推動「正名」並不是為了一己之私,那麼我能得到的惟一結論是:阿扁是「文化」文盲。

有人說如果要「去中國化」,「陳致中」應該改成「陳致台」、「陳唐山」應該改名為「陳玉山」,這些建議雖然有點諷刺,卻點出「去中國化」的荒謬。

其實如果要徹底「去中國化」,不是把所有的「中」字號企業改成「台」;即使是「陳水扁」三個字,哪一個字不是「中」文?徹底的「去中國化」不只應該廢中文,而且應該廢掉現在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包括「閩南」語或「河洛」語,難道阿扁不知道「閩南」、「河洛」都屬於中國?

其實除了原住民之外,大多數的台灣人民在「文化」上都屬於中國,不論來台幾代,我們的祖先都來自中國。但是承認文化上屬於中國,並不表示政治上必須接 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人從來不否認他們使用的語言是「英文」;對獨立以後「英裔」美國人,文化上的祖先是英國,但是政治上卻是兩個國家。

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並不需要在文化上搞「去中國化」,這種吃力不討好、搞得民怨沸騰的運動,如果不是基於私心,除了「文化」文盲之外,還有更好的解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