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局為慶祝李行導演八十大壽,舉辦一項「李行八十/電影六十」的活動。李導演對台灣電影的貢獻應該是無人出其右,只可惜這項活動並沒有引起社會太多的關注。我因為應邀參加圓桌論壇,所以重新觀賞李導演的作品,李導演的「健康寫實」電影中,刻劃的都是我個人成長所經歷過的台灣,內容親切、溫馨感人,對照現階段台灣社會的人物面貌,令我感觸良多。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仇恨到此為止
陳水扁總統在選前最後一夜高喊:「希望明天投票後,我們要停止仇恨,用愛與和平守護台灣!」開票前,我不太相信陳總統對化解社會的對立和仇恨具有誠意,因為他以前也說過類似的話,而每到選舉,挑起仇恨的幾乎都是他。但是隨著民進黨立委選舉慘敗、阿扁辭去黨主席,今後失去舞台的阿扁,應該沒有能力再呼風喚雨,也許我們的社會,從此真的可以擺脫對立和仇恨的夢魘。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拜託民進黨,不要變成中共的同路人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訪,民進黨和獨派人士磨刀霍霍。但是我要奉勸這些朋友,如果你們真的關係台灣的前途,請務必冷靜、理智,任何類似王定宇事件重演,受惠的絕對是中共,因為一個充滿暴戾之氣的民主社會,等於為中共威權統治找到最合理的藉口,而這些天天嘴裡喊「愛台灣」的朋友,最後則變成中共的同路人。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政治家的格局
馬英九總統「苦民所苦」的談話,流露出他善良的本質,但是人民期待的好總統,「善良」只是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人民現在最需要的,不只是總統知道他們的苦、也願意和他們一起受苦,而是總統能設法讓他們不要再苦下去了。執政者如果用人不當、政策失誤、錯估形勢,對社會和人民造成傷害之後,再來說自己和人民「感同身受」,反而是對「善良」的一個最大諷刺。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全民總統」的迷思
國民黨在立法院佔絕對優勢,馬英九總統提名的監委卻在立法院中箭落馬,並造成張俊彥先生婉拒提名的風暴,表面的理由是:馬總統欽點的人選在提名前沒有徵詢國民黨的意見,提名後沒有逐一尋求黨籍立委的支持,所以這次風暴是府黨不合、國民黨故意修理馬英九的結果。但是深層的理由則是馬英九對「全民總統」的迷思。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中研院院士就懂政治嗎?
中研院七位院士聯署支持謝長廷,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是民主國家人民的基本權利,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由於他們和李遠哲一樣,不是單純表達自己支持的對象,還藉著學術光環,發表似是而非的政治見解。這種「撈過界」的言論,不但誤導選民,也違反「術業有專攻」的學術道德,有必要加以駁斥。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消極行使總統職權」不是騙選票?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日前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將釋出行政權、兩岸政策,消極行使總統職權。雖然兩岸政策是總統的職權,但是總統要執行,還是需要行政院去做,所以自然需要合作,他會配合,讓社會安心。謝長廷論述的邏輯似乎很簡單:選民進黨籍的總統才能制衡國會的多數,但是為了避免重蹈陳水扁時期「朝小野大、政局不安」的覆轍,他願意釋出組閣權。這個邏輯看起來很合理,因為它好像符合「民主需要制衡」的原理;但是說穿了,就是「騙選票」。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不民主的民主紀念館
教育部決定拆除「大中至正」的動作,顯然造成為社會對立的另一個引爆點。「中正紀念堂」改成「台灣民主紀念館」會引發爭議,顯然是可以預見的,在一個真正自由民主國家,這種爭議本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因為「爭議」本來就是自由、多元社會最重要的特徵,只有威權國家才能統一思想。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解嚴,蔣經國沒有一點功勞?
看到民進黨政治人物利用解嚴二十週年,大肆批評國民黨、替自己衝撞威權體制歌功頌德,彷彿二十年前的政治解嚴完全是民進黨的功勞,心裡其實有些難過,因為這些政治人物的表現,正在抺煞一種傳統台灣人極為珍貴的價值──感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