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欠缺「人」的教育


貴刊「名人堂」刊載法藍瓷總裁陳立恆「欠缺哲學教育」一文,真知卓見,值得肯定。
金融海嘯重挫台灣,許多人認為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經濟的重要性,但是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並不是物質匱乏,而是心靈匱乏。我們三、四年級出生的這一代,渡過穿麵粉袋做的衣服、打赤腳上學、吃地瓜充飢的貧窮歲月,也經歷過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政治困境,但是當時的民心士氣高昂、生活艱難卻充滿希望。而現在即使經濟衰退,比起四十年前的物質條不知好多少倍,而人們卻覺得活不下去了,這是心靈和態度問題,而其核心則是哲學問題。

你快樂嗎?


2007年元月,經建會委託的一項「國人快樂分數」調查顯示,有將近五成的民眾覺得自己不快樂,以10分為滿分,超過35%的民眾給自己5分,更有5%的人給自己0分,而認為自己非常快樂的只有一成左右。這項數據表示,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不如許多先進國家,根據美國的調查,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覺得自己很快樂。

如果我是中國國民黨主席

如果有人大學聯考重考十次,這樣的毅力一定會贏得人們的敬佩,孫總理十次革命失敗,代表至少有十次以上殺頭的危險,為了是什麼?每一個國民黨員都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愧對孫中山?有沒有羞辱了國民黨這塊招牌?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中研院院士批評立委和名嘴的問政及論政不理性、語言暴力充斥。這種批評聲音在我們的社會早就耳熟能詳、無日無之,其實這些飽學碩儒之士的說法並無新意,只是因為他們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發言可以成為報章頭條。民主政治並不是傳統中國的產物,所以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需要經由長期的教化,諷刺的是,這些具有深厚人文素養、應該是民主教育領航者的院士們,他們為台灣的民主教育作了什麼樣的貢獻?坦白說,那些從來不在這塊土地付出心血,而只會對台灣的政治文化冷嘲熱諷的人,根本不值得尊敬。

龜笑鼈無尾

貴刊「司馬觀點」昨日對王建煊的「孝道治國」極盡嘲諷,但是從一句「倫理和道德不大一樣,倫理是公共道德,而道德則是私領域」,洩露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常識,其實和王建煊差不多,用台灣話說,這叫做:「龜笑鼈無尾」。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多元的迷思-談孫中山的紀錄片


建國百年籌拍的孫中山紀錄片,最近在社會上引發爭議。出資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紀錄片會跳脫過去把政治人物神格化,文建會的主旨是要從多元史觀解讀國父,但一定會忠於史實。許多人認為孫中山先生有很多面貌,自由社會應該尊重多元的聲音,呈現一個去神格化、平凡的孫中山,會使孫中山更貼近民眾。這個說法似乎很合乎自由社會的精神,但其實似是而非。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法律人應該用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最近司法風紀一再出錯,法務部將陸續舉辦四場形塑檢察新形象研討會」,立意良好,值得鼓勵。但是由於參加的人數眾多,不但與會者無法暢所欲言,而且彼此之間也無機會交流,失去集思廣益的效果,有點可惜。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孫中山缺乏抽象思考?

平路女士解讀的孫中山缺乏抽象思考,我懷疑平路女士沒有讀懂孫中山的著作,不然就是不知道什麼叫抽象思考。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政治人物的智慧

立法委員羅淑蕾七月六日痛批桃園機場中央控制中心變成酒家;七月九日又陪同離職的女性員工控訴中控中心的督導性騷擾達八年之久。根據媒體報導,對羅淑蕾像連續劇式的爆料,交通部次長葉匡時表達不滿,認為羅淑蕾的作法對認真的公務員不公平,他希望她弄清楚才爆料,而且一次說清楚。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愛國才算忠黨

日前馬英九總統在新竹縣義民廟前,呼籲選民効法義民爺的忠義精神,暗批鄭永金縣長不忠於國民黨,支持違紀參選被開除黨籍的張碧琴。這個說法值得所有國民黨員深思。

誰才是「正藍」?

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和花蓮縣長傳崑萁互爭「正藍」,金溥聰指責傅崑萁是「假正藍」,傅崑萁說要用選票證明自己才是「正藍」。到底誰才是「正藍」?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學會負責,才懂民主

台中市警察局長胡木源因黑道槍殺案下台,有人說這是選舉考量,是胡志強的斷尾求生,是國民黨的「棄車保帥」;有人說胡木源過去戰功彪炳,應該讓他戴罪立功;胡木源本人則認為,媒體和名嘴的批鬥,他不得不下台。這些說法都有一點道理,但是卻失焦,即使這個事件沒有別的內幕,單從高階警官出入不當場所、案發當時極力掩蓋這個事實的角度來看,胡木源有沒有責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論胡木源過去的表現如何,將來能否破案,都和他應不應該離職無關。這和「還劉兆玄院長一個公道」的說法如出一轍。今年五月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從去年的23名躍升到第8,有人因此證明劉院長政績不差,所以下台是一種委屈。從戰功或施政成績的角度談論政治人物的去留,似乎都忽略「民主政治就是責任政治」的真諦。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台大症候群


前天我在全國教育局長會議的講題是:「品德教育與幸福人生」,這個題目我已經講過很多次,每次聽眾的反應都非常正面,所以昨天平面媒體的報導,連我自己看了都嚇一跳,因為我整個演講的主要內容不是針對台大,動機也不是批評台大,媒體報導的方式,我只能說是一種「台大症候群」-只要有人言談間對台大或台大學生有負面的意涵,立即就被擴大。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大學丟掉理想,社會失去希望

洪蘭教授批評台大醫學系學生不敬業,一位企業界的朋友見報之後,立刻打電話給我,語氣中充滿了振奮。社會上應該有許多人和我朋友一樣,對台大的觀感是負面的。台大學生享受納稅人的錢,得到社會各界最多的捐款,卻渾然不覺這代表台大人承擔社會更大的責任和期望。當社會的期待和台大人的自我意識產生落差時,就是社會大眾對台大不滿的主因。但是從某種角度來看,台大人其實也是受害者。